English

通知公告

NOTICE ANNOUNCEMENT

新闻动态

NOTICE ANNOUNCEMENT

转摘《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

发布时间:2006年11月01日
>     为更好地发挥《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对食品行业发展的指导作用,统一认识,积极推动食品工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食品工业的发水平,加快食品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转变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实现食品工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协会于2006年10月26日,参加了由国家发改委员会、农业部、科技部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共同举办的宣传贯彻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会议。现将《发展纲要》中的有关内容转摘如下:
“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行业是:
(一)粮食加工业
(二)食用植物油加工业
(三)果蔬加工业
    1、发展方向和目标
果品加工重点发展浓缩果汁、天然果肉原汁、果汁饮料和混合型罐头,蔬菜加工重点发展低温脱水蔬菜、速冻菜、蔬菜罐头、切割菜、复合果蔬汁;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果蔬预冷、分级、包装、贮运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果蔬皮渣综合利用和果树流通技术研究,开发果蔬功能产品。
“十一五”以来,基本建立我国现代果蔬加工和物流配送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区域特色明显的果树加工业产业集群。到2010年,果蔬采后商品化率提高到60%以上,采后损失率降低到10%-15%和3%-5%,果蔬皮渣的综合利用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
2、区域布局
在原料主产区重点发展浓缩果树汁(浆)、脱水果蔬、速冻果蔬、罐藏果蔬等加工业及贮运保鲜;在大中城市等主销区,重点发展果蔬汁等终端产品。同时,大力培育大型果蔬流通加工企业。
在山东、陕西、辽宁等地发展浓缩苹果汁,新疆等西部地区发展番茄酱、浓缩葡萄汁,河北、天津、安徽等地发展桃浆、浓缩梨汁,重庆、湖北等地发展柑橘浓缩汁与非还原柑橘汁,海南和云南等地发展热带果汁。
在东北、西北、西南等果树主产区及东南沿海发达地区,重点发展脱水果蔬产业和果蔬速冻产业,形成环形产业布局,增强出口能力。
(四)肉类加工业
1、 发展方向和目标
大力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和熟肉制品,扩大低温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的生产,积极推进中式肉制品工业化生产步伐;在稳步发展猪肉产品的同时,重点发展牛羊肉、勤肉制品;广泛开展畜禽血液、骨组织、脏器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研究,开发生产各种生物制品。继续推行定点屠宰,稳步提高机械化屠宰的比重,完善肉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保障肉类食品安全。
“十一五”期末,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肉类加工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肉类加工企业,企业组织化程度和行业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到2010年,肉类总产量超过8400万吨,其中,猪肉、牛羊肉、禽肉各占60%、20%和20%左右;肉类制品产量超过1100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13.1%;上市流通的畜禽工业化屠宰加工产品的比重达到45~50%左右,大中城市全部实行工厂化、机械化屠宰;大型肉类加工企业的综合利用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规模以上肉类企业通过ISO90001和HACCP体系认证比重达到90%。
2、区域布局
“十一五”期间,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仍将是我国肉类消费的领先地区,而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则是肉类生产增长的主要地区。针对这一特点,“十一五”时期,在华东、西南、、华北、东北地区,重点建设猪肉及其产品加工业基地;在中原、东北地区,重点建设牛肉及其产品加工业基地;在西北、内蒙古及河北北部、中原和西南地区,重点建设羊肉及其产品加工业基地;在中部和东部的家禽主产区,重点建设禽肉及其产品加工业基地。
(五)水产加工业
水产品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食品出口行业之一,2005年我国水产品及制品出口额达71.8亿美元,占食品出口总额的29.5%,居于首位。“十五”时期,我国水产品加工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经形成冷冻冷藏、调味休闲品、鱼糜与鱼糜制品、海藻化工、海洋保健食品等几十个产业门类。但是,我国水产品加工的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产业集中度不高、加工技术与装备落后、资源再利用程度低。
1、发展方向和目标
在巩固和提升传统特色产品的基础上,调整水产加工制品结构,重点发展速冻小包装、冷冻调理食品、即食性熟食水产食品,加大水产品的综合开发力度,探索远洋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积极推进海洋功能食品的生产。海水产品加工以海洋低值水产品加工为重点,大力开发精制食用鲜鱼浆、风味鱼丸、鱼卷等方便食品,以及人造蟹肉、贝肉、鱼翅等合成水产食品;淡水鱼加工重点发展分割和切片加工,加大鱼糜、鱼片、腌制品、熏制品和调味品等深加工制品的开发力度;贝类加工重点开发贝类调味品、干制品、熏制品、软罐头和动物钙源食品等深加工制品。
“十一五”期末,基本建立以面向出口的鱼类、虾蟹、贝类和藻类加工为重点的水产品加工业体系。到2010年,水产品加工量达到2000万吨左右,水产品加工比例达到60%以上,通过HACCP认证的企业达到15%以上。
2、区域布局
在东南沿海、环渤海和长江中下游优势水产品养殖区,建设水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其中,在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东南沿海,重点建设鳗鱼、对虾、罗非鱼等产品加工基地;在山东、河北、辽宁等环渤海地区,重点建设对虾、贝类等产品加工业基地及海产品批发市场;在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等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建设淡水产品加工业基地及水产品批发市场,鼓励水产品产区批发市场完善冷冻功能。
(六)乳制品加工业
(七)饮料制造业
(八)制糖业
“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构建食品工业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突破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食品企业和产业集群,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生产线,培育一批食品科技人才队伍,构建科技创新的基础平台,使我国食品工业科技水平达到21世纪初的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专栏3  “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重点突破的一批共性关键技术
在现代加工技术方面,重点攻克现代高效分离、质构重组与物性修饰技术、清洁生产技术、食品生物工程技术、新型热力杀菌技术、非热力加工技术、无菌冷灌装技术等。在现代干燥技术方面,重点攻克高效节能干燥技术、连续冷冻干燥技术、特征远红外与微波干燥技术、悬浮干燥技术、超低温冻结技术、高效节能速冻技术等。在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方面,重点攻克溯源技术、真伪鉴别技术、在线物性探测技术、快速检测技术、微生物测报技术、食品安全风险性评估技术、食品安全监测预警技术、全程质量与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等。在现代物流技术方面,重点攻克数字化和信息化处理技术、数字化存储与智能配送技术、智能分级技术、快速预冷技术与冷链技术、综合保鲜技术等。

专栏4  “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建设
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建立3~5个食品技术创新开放实验室,构建包括粮油加工、果蔬加工、畜禽产品加工和水产品加工在内的食品工业科技创新平台。以企业为主,建立3-5个食品技术创新工程中心,构建包括食品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内的食品工业工程技术创新平台。同时,加强食品工业综合竞争力和宏观战略决策能力,构建食品工业发展战略研究平台,重点开展食品工业技术扩散系统研究、食品工业推进系统研究和食品工业未来发展战略研究。
(二)支持食品装备制造业发展
食品装备制造业是为食品工业提供技术装备的重要产业,对提高我国食品工业装备国产化率和整体发展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十一五”时期,食品装备制造业要改变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装备水平低、成套性和稳定性差等的现状,重点加强分离设备、冷冻设备、干燥设备、杀菌设备、罐装设备、包装设备等现代食品加工装备的研发制造。
在节能干燥设备方面,重点开发流化床干燥、微波远红外真空组合干燥、连续真空冷冻干燥等设备。在连续高效分离与浓缩设备方面,重点开发连续离心分离、膜分离与浓缩、工业色谱柱分离和连续萃取、短程分子蒸馏等连续、高效、节能、环保的分离与浓缩装备。在超低温冷冻冷藏设备方面,重点开发远洋捕捞船用超低温急冻冷藏设备和冷链设备。在新型杀菌与包装设备方面,重点开发非热力杀菌设备,同时研究开发无菌灌装、无菌运输等设备,形成连续高效杀菌、无菌灌装一体化生产线。

专栏5  “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重点行业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向
粮食加工:围绕米面制品,重点发展主食加工设备和副产品综合利用设备;围绕玉米的工业化应用,发展深加工设备油脂加工:重点发展大型制油高效、节能设备,油脂精炼装备,专用油脂和以及大豆蛋白分离和提取设备。畜禽屠宰加工:重点开发牲畜真空采血、电刺激、畜禽热汽隧道式湿烫及连续自动去毛(羽)、多工位扒皮设备,胴体劈半和在线检测设备,高湿雾化冷却排酸设备,大型真空斩拌机、滚揉机和高速灌肠机等肉类深加工设备,以及冷却肉、清真肉制品、低温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和发酵肉制品加工设备,实现我国畜禽屠宰加工装备的成套化、国产化。

水产品加工:重点发展去鳞、剖腹、去内脏、分级设备,鱼糜、鱼浆加工设备,贝类净化设备和壳肉分离设备,水产品微冻保鲜设备,鱼虾无水保活运输设备,海洋药物及天然化合物提取设备。

乳制品加工:重点发展液体乳加工和无菌包装设备、干酪加工设备、乳清分离设备、超高温灭菌设备。

果蔬加工:重点开发果蔬预冷和配送设备、果蔬分级包装设备、净菜加工与储运设备、冷打浆设备、大型果汁浓缩设备、柑橘半果榨汁设备。

饮料制造:重点发展无菌冷灌装设备、大型饮料在线检测及自动剔除设备、全自动饮料混合设备、加工前处理装备、高分子材料自动“制瓶一灌装一封口”一体化设备。包装设备:大力发展纸包装设备、液体包装设备和包装材料制造设备,重点发展5万瓶/小时以上的吹瓶机、1.5万瓶/小时的PET瓶结晶瓶设备、注拉吹制瓶设备、5万瓶/小时以上的饮料冷灌装设备、UHT奶的杀菌灌装设备和ESL(延长鲜奶储存寿命)设备。
(三)建立现代食品物流体系
建立现代市场营销网络和物流中心,对推动食品工业发展、实现食品安全营养要求至关重要。一是鼓励企业建立现代市场营销网络和标准化的物流中心,推广代理制和连锁分销制方式,鼓励企业在各省、市、区的大中城市设立总代理、直销店,以营销打品牌,以品牌促营销。二是加快建立现代食品物流配送体系,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改造企业内部流程,实行物流外包。支持食品流通企业建设配送中心,鼓励食品专业批发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利用信息化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推动食品电子商务发展,推进全球采购、营销和售后服务,降低交易成本。三是鼓励举办各种食品博览会、交流会,促进食品流通,推动国内外合作。四是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和物流通道,建立符合农村市场特点的食品营销和配送服务体系。
(四)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尽快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推动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一是继续推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比较完善的食品安全控制和管理体系,包括良好流通秩序、良好生产规范(GMP)、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HACCP)、全面质量管理(TQM)、IS09001质量认证体系等。二是借鉴国际食品安全管理的先进经验,鼓励食品加工企业建立严格的食品召回制度,支持流通企业建设完善的食品溯源制度。三是加快食品标准制修订步伐,提高标准的有效性,全面提升食品的质量水平。四是加强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五是强化食品企业环保意识,加大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
 “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推进机制和体制创新,加强宏观调控和规划引导
一要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工业发展管理机制。由国务院综合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全国食品工业发展协调会议机制,对食品工业发展进行宏观指导,负责重大问题的协调和决策。进一步理顺各部门的管理权限,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切实履行好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加强对食品工业的监管和协调。各省(市)地方政府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抓好本地区食品工业发展的工作。二要尽快制订和完善与食品工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和规章制度,将食品工业的发展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依法监管。
(二)加大对食品工业科技进步的投入,增强发展动力
一要增加食品工业和食品流通的科技投入,在加强食品科技基础研究的基础上,支持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开发项目和关键设备的研制工作,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究开发和转化。同时,加速食品工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充分利用优秀传统工艺技术与高新技术的组装、集成和工程化配套转化,促进食品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行业技术进步。二要加强食品工业领域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培育食品工业科技创新平台和研发基地。特别是要加大对现有食品科研院(所)的改革力度,鼓励和支持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开发机构,使企业逐步成为食品科技开发的主体。三要广泛开展食品工业科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把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好国际科技资源。四要抓紧实施人才、专利、技术标准战略,营造吸引人才的宏观环境和条件,培育食品工业科技人才。
(三)建设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食品工业发展的原料需求
根据我国自然条件和食品工业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以工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引导农业生产,发展优质、专用、安全的加工原料基地。一是大力支持食品生产企业发展专业化的加工原料供给基地,逐步实现加工原料的专用化、规模化和标准化。二是加强加工专用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符合加工要求的品种保障。三是鼓励食品生产企业以“公司+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民投资入股等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证食品工业优质专用原料的有效供给。
(四)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努力打造食品工业知名商标
一要结合资源供给状况,运用高新技术,促进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和综合利用,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优质新产品,提高精、深加工产品的比重,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二要加强对优秀传统食品商标的挖掘,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民族特色商标,推动传统食品的工业化生产,提升传统食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三要加强名、优、特、新食品的商标注册管理,保护知识产权,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积极培育和扶持知名商标。四要充分利用《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加大对知名商标的保护。
(五)培育和壮大食品工业龙头企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一要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上扶持优势龙头企业,着力培养一批技术创新能力、现代管理能力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二要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实现“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培育和组建一批资本结构多元化、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食品工业龙头企业,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三要积极帮助和支持龙头企业获得产品进出口经营权,促进产品出口。四要对龙头企业在立项、基地建设、原料收购、批发和流通网络建设、科技研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
(六)积极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发展领域
一要积极参与WTO双边和多边谈判,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地位,争取有利于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各项条款和规定,降低技术壁垒的风险,为技术引进和食品出口创造条件。二要鼓励和支持食品出口企业获得国际质量认证、环保认证、安全认证等有关国际权威认证。三要在巩固原有出口市场的基础上,努力开拓美国、欧盟、日本、东盟等市场,加大独联体、东欧、非洲、澳新、拉美等新兴市场的开发力度,增加食品出口份额。四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型食品企业集团到境外设点办厂,开发利用境外原料资源,扩大企业发展空间,实现从单纯出口商品向海外设厂、进行境外投资的转变。五要结合食品各领域发展目标,适时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投资食品工业高新技术领域,鼓励外资投向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食品工业优势项目,兼并重组老的食品加工企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
(七)强化食品标准管理,加大标准实施力度
以促进食品工业发展和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为重点,在已建立的食品标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通过修改、补充、调整,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积极跟踪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发展动态,重点研究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美国、欧盟、日本等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食品标准,提升我国食品标准的整体水平。开展重要标准的宣贯、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的标准意识和执行标准的自觉性。强化标准的实施工作,加大监督力度,确保食品生产企业能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产品质量符合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八)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多渠道增加对食品工业的投入
一要鼓励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经济成分发展食品工业,促进大型龙头食品企业资本构成多元化,解决中小食品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二要继续加大国家及各级地方财政对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的扶持力度,推动食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工艺设备更新。三要鼓励有实力的食品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
(九)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食品行业自律
完善食品工业行业协会和其他中介组织的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其在信息统计、行业规划、行业自律、技术咨询、贸易仲裁、反倾销与应诉、法律规范与标准制定、人才培训、技术交流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支持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积极开展民间交流,建立与各国同行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十)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大力扶持食品生产加工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吸纳转产人员就业的重要接续产业。国家在财政、税收、资金投入上给予必要的扶持。

来源:协会秘书处转载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99号百成科技楼二楼

联系电话:010-62167741/8048/8049/8246/8846

Copyright © 中国罐头工业协会 京ICP备1800664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