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通知公告

NOTICE ANNOUNCEMENT

新闻动态

NOTICE ANNOUNCEMENT

孙宝国院士研究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刊发文:我国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15日

三、我国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经调研与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的发展问题主要是面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卡脖子”问题,如受基础工业限制,缺乏基于高技术的高端原配料。我国大部分食品或食品原料行业所生产的中低端食品已保障了基本民生需求,面临的挑战较小,因此,我国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于高端产品制造领域。

(一)高品质原料进出口限制了营养健康食品的生产

高端营养健康食品的制造主要依赖优质蛋白质(肽)、功能性脂质、功能性糖、天然产物、营养强化剂、益生菌及酵素等具有营养和健康功效的优质原料。但是,由于我国食品产业发展不充分、核心技术缺失及国外商业秘密保护等,部分营养健康产品的生产在国内仍为空白,部分高品质原材料依赖进口。例如,用于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主要原料是乳清粉,目前我国乳清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很少,仍需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美国和欧盟是我国乳清产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国家和地区。2021年,我国乳清进口量为7‍.232×105 t,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2017—2021年浓缩乳清蛋白产品年均复合增长超过20%。乳清粉和乳清蛋白主要来源于干酪的生产,由于我国传统饮食结构很少涉及干酪类产品,目前原奶主要用于生产液态奶,这是束缚乳清产品发展的主要因素。又如,我国对甘油二酯的进口依赖度也很高。作为功能性脂质之一,甘油二酯对降低体重、抑制餐后血脂升高、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等都有一定防控的作用,被视为国家的“健康油脂竞争力”。甘油二酯主要通过化学法或酶法来制备,在化学法制备时存在缩水甘油酯生成的问题,而世界主要生产商通常将制备技术作为商业秘密保护;我国的研究团队虽已成功获得了甘油二酯含量高达80%的产品,但在得率、纯度和成本方面仍面临较大挑战。

对于出口依赖型生产企业来说,也同样面临一定的问题和困境。2010—2019年,我国天然产物(植物提取物)的进出口量都有较大增长,但主要以出口为主,其中2019年的出口额达163‍.4亿元,位列全球第一(见图1)。美国、日本、东南亚、西欧是我国天然产物的主要出口市场(见图2),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民众普遍有摄入膳食补充剂的习惯,促进了天然产物需求的增长。另外,由于目前我国的行业规范暂时缺位导致部分不合格产品流向海外,如2015年的“银杏叶事件”,美国等进口国家和地区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要求更加苛刻,进一步压低价格,不利于我国天然产物行业出口市场的持续发展。虽然我国天然产物以出口为主,但因天然产物数量众多、功能各异,也有不少天然产物依赖于进口,如葡萄籽提取物、姜黄素等。


22.jpg

图1 我国天然产物进出口情况(2010—2019年)


33.jpg

图2 我国天然产物出口市场格局(2019年)


整体来看,未来一些优质营养健康食品原料的进出口可能受阻,过度依赖进口会存在一定的产业链断链风险。此外,一些出口型营养健康食品企业也应重视自身规范和国内市场的资源配置。

(二)技术与装备制造瓶颈制约了高端产品的发展

我国高端营养健康食品的加工与制造技术及装备仍存在较多瓶颈。

在技术方面,缺乏高活性、高吸收率、高附加值的营养素衍生产品开发技术以及兼具特殊营养价值的可食材料制造技术等。该问题主要存在于氨基酸、功能糖、益生菌等产品制造领域。在氨基酸领域,一方面,对于蛋氨酸、苏氨酸等技术门槛较高的氨基酸,国内市场仍由日本、法国和德国等国家的产品长期占据;另一方面,国内的氨基酸产业,如谷氨酸等大宗商品的产能已趋于饱和或过剩,产业链将向下游进一步延伸。比如,通过基团修饰、酶工程,可由氨基酸生产出4-羟基异亮氨酸、γ-氨基丁酸或L-丙氨酰-L-谷氨酰胺等多种高附加值衍生品。功能性低聚糖既可以促进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等有益菌增殖,又可以抑制瘤胃球菌属等有害菌生长,并具有减轻炎症和氧化应激、防止脂类代谢紊乱等效果。其中,低聚果糖(FOS)是唯一同时具有超强双歧因子和水溶性膳食纤维双重生理学特性的低聚糖。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内切菊粉酶的关键技术,还无法进行高纯度FOS生产。对于益生菌等发酵型产品来说,工业大规模生产的稳定性不佳,亟需提升在代谢调控优化与自动控制等方面的技术能力。我国的益生菌市场需求巨大,但上游原料受到国际寡头垄断,核心菌株的进口比例超过90%,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株及其活性稳定技术,严重制约了我国益生菌产业的发展。另外,我国益生菌的稳定技术水平不高是影响其大规模生产和益生功效发挥的重要限制因素;目前尚缺乏对其相关遗传稳态分子机制的深入解析。

在装备方面,我国食品与健康产业还存在部分高端产品生产的连续性较差、废水量及能耗大、产品品质不佳、技术装备水平低等问题。国产化工单元设备和食品加工专用设备在运行稳定性、效率、节能、产品品质控制、灭菌与清洗效果,关键部件结构设计、材料设计、防护设计等多方面虽然技术进步明显,但与国外仍然存在差距,部分设备缺乏国内生产商。以液态食品包装机械为例,利乐拉伐集团、克朗斯集团、西得乐集团等国际食品包装机械龙头公司在我国市场中占据很高份额。近年来,以永创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中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我国液态食品包装机械产品质量显著提升,中端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智能包装产线等高端无菌包装设备取得重大突破,自2019年以来进口替代明显加速,但高端设备与关键零部件大多仍然不具备自产能力。与此同时,其他大型化成套国产设备在自动化、信息化程度等方面与进口设备也仍存在差距,如膜分离等国产高端分离设备成套装置几乎空白。另外,如超临界高压、超高压等特种设备产业配套能力不足,设备所需基础材料,专用的泵、阀、能量回收器、压力容器等关键零部件尚未实现国产化。除此以外,设备设计理念先进性不足、国内中低端市场企业利润低等,也阻碍了我国食品装备的快速发展。

(三)“双循环”格局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效应

在“双循环”格局下,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服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并明确该环境对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在国内大循环中,需要解决生产过程中部分高端、关键、核心技术短缺所带来的挑战,处理好产品与服务供给质量不高、结构性短缺等突出问题,还需要克服前期单纯引进或模仿带来的初次分配不均衡、劳动报酬占比偏低以及居民消费能力不足等问题,亟需完善企业诚信监督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体系。在国际大循环中,我国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面临若干问题,如以低附加值产品与服务为主的出口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技术引进受限、关键核心技术的引进壁垒过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先进技术较少等。

当前,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正在从较低层次朝高附加价值、高技术水平、高加工深度、高规模经济方向演变。食品消费结构也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并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等特征。高端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发展加速,食品领域国际产能、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日趋广泛。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技术、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尤为关键,高新技术研发、高质量产品与服务优势可有效破解相关技术引进受限、技术投资受挤压、生产投入品进口依存度较高等问题,同时,可以促进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发展。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99号百成科技楼二楼

联系电话:010-62167741/8048/8049/8246/8846

Copyright © 中国罐头工业协会 京ICP备18006648号-2